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VIP免费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1页
1/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李彦哲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07期【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十分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近些年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以青年居多,女性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目前在诊断上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罗马Ⅲ标准,将粪便按形状分为四型,易于指导临床研究和用药选择。中医按其症状特征归为“腹痛”、“腹泻”、“便秘”等疾病名称,用药独特且疗效显著。【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7.0.02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慢性、间歇性的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且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症候群[1]。按特征将其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不确定型(IBS-U),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腹泻型和便秘型。IBS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目前全球发病趋势逐年升高,各国的患者群差异较大,西方国家为8%~23%,非洲国家为10%,亚洲国家为5%~10%[2],不同的发病率说明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差异,使IBS发病呈不同趋势。本病的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因此本病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对IBS的相关诱因研究显示,此病的发病除与性别、年龄有关外,还与遗传、胃肠病史、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等诸多有关。此外,精神心理因素和饮食因素被认为与IBS的发病密切相关。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IBS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在我国IBS研究中多数研究认为心理因素(焦虑、抑郁)与IBS发病相关[3]。在祖国医学中,历代医籍并没有IBS这一病名,但依据临床症状的特点,将其归为“腹痛”、“泄泻”、“便秘”等病的范畴内。文献记载如:《景岳全书》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又如《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及“胆者,少阳春升之气……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再如《血证论》中所谓:“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此病初期,多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继则脾失健运,湿从中生;脾虚日久而致脾阳不足,继则肾阳受累。所以此病以湿为中心,以肝气郁结而贯穿始终,气机失调为疾病之标,而脾肾阳虚为此病之本。肝郁、脾虚、肾阳不足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肝失疏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