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草原》4个生字,《丝绸之路》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疾驰、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草原》第一、二自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2、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点:背诵一、二段。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学方法:读-思-议-想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一、检测导入1、根据意思写词语:A、一片碧绿,十分广阔。()B、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C、难为情,态度不自然。()2、填空:《草原》是著名作家()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共()段,可分为()部分,第一部分写(),第二部分分别写了()、()、()和()等内容,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二、读课文,思考问题师:为了让大家更好草原的美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是怎样的?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2、指名回答,不完整可补充。自然景色:“羊群……流入云际。”师:你回答得很好,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草原的自然风景怎么样?(很美),师板书风景美。这么美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出示课件)欣赏完草原的自然风光,相信你们对草原的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一自然段。3、生自由练读。4、师: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5、(指名读,生评价)师:欣赏过草原的美景后,谁来说说那的民族风情又是怎样的?(指名说,不完整可补充)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那的民族风情也很美,(板书人情美)三、再课文,思考问题师:美丽的草原不仅景美,风土人情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1、生自学,师巡视。2、师:时间到,谁愿意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3、师:你们可真棒,说得都不错。这句话就是——(出示课件,公布答案)蒙汉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指导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四、背诵第一自然段师:草原美丽的地方太多了,清晰地空气,明朗的天空,碧绿的小丘,明镜似的小河……那里真是景美、人美、情也深啊!让我们赶快把这美丽的地方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背诵第一自然段。1、生自由背诵2、师检查背诵情况。五、学法迁移,学习《丝绸之路》1、师:没想到,一条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2、质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3、小组合作讨论。(感悟课文,积累语言)六、深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在旁边划一划、读一读,做出简单的批注。)1、生自学,师巡视。2、指名说,不足他人补充。学习第1自然段:(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3、学习2―13自然段: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