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语感的培养论文提要:所谓语感,指的是对语言的一种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反应。语感的产生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只能慢慢地训练、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我认为只有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为“大教材”,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不断操作和重复语言的定向反射链,才能使学生形成那种“神秘”的悟性—语感,并使之发展、提高。学生在英语环境中,通过学唱歌曲,不仅学会了唱歌,还能学会或巩固简单的单词、句子和句型,同时也学会了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学会了欣赏语言的韵律美,并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语感;通过模仿教材中为学生提供的大量生动的、切合生活实际的情景性对话,如“见面”、“购物”、“问路”、“过生日”等,在他们独立的交流过程中,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帮助,反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较灵敏准确的感知语言信息,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稳定性。作为语言学科,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指的是对语言的一种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反应。语感的产生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只能慢慢地训练、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目前的英语教学虽然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实际上,能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并不多。即便有少数学生能说几句,也缺少英语语言的地道味,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学生语感的缺乏。而小学生思维比较单纯,听觉敏锐,模仿力强,心理障碍与怕羞感较少,正是获得语感,弥补上述缺憾的最佳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对小学生加强语感的培养与训练,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的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语感的平台呢?我认为只有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为“大教材”,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不断操作和重复语言的定向反射链,才能使学生形成那种“神秘”的悟性—语感,并使之发展、提高。一、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在英语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观念时,教师就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一个学英语的环境,如放英语磁带、英语录像,听英文歌曲和歌谣,在墙上贴英语招贴画,在教室里的物品上贴英语标签等,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始终受到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在活动课上,我尽可能的利用条件让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动画片,如《迪士尼神奇英语》、《狮子王》等,这些动画片内容丰富、语言地道,通俗易懂,融生动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于一体,能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摆脱母语束缚,调动多种器官对语言信息综合习得的环境,给其以熏陶,极大的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一遍又一遍兴趣盎然的看着、听着,自然而然的就开始选择自己认为有趣的话语进行模仿。通过这样模仿新语言,不但是原汁原味,而且学生印象深刻,使他们对英语的发音系统及模式逐渐熟悉和了解。二、让学生乐于模仿小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和进行大量模仿后,会逐渐理解语言信息的意蕴,学会判断语气的含义及欣赏英语语言的韵律美。要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为他们提供大量生动的语言素材,让学生乐于模仿并在反复模仿中自然而然地滋生这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英语儿童歌曲和情景性很强的对话都是小学生乐于模仿的语言素材。如“Hello”,“What’syourname?”等。这些歌曲,因其轻松活泼的旋律,琅琅上口的歌词,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他们只要一接触这样的儿童歌曲就会被它的形式所吸引,对它全新的韵律、音调及单词发生兴趣,进而产生模仿的欲望。我在教唱学生英文歌曲前,总是先让学生欣赏一遍录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带领学生按歌曲节奏将歌词朗读出来;接着逐句教唱,反复教唱,直至学生掌握;最后,变换演唱方式。采用表演唱、游戏唱、对唱、齐唱等形式,让学生乐于模仿,反复模仿。这样通过学唱歌曲,学生不仅学会了唱歌,还能学会或巩固简单的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