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学经典传承孝亲文化——蒙城县板桥中学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习总的这句话很好诠释了“国学经典”对一个民族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作为国学经典传播主阵地的学校,我们理应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县有关“”国学经典进校园的号召,把国学经典进校园落到实处,并有所创新、形成特色。板桥中学虽然是一所农村中学,但在国学经典进校园方面也不甘人后,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就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一、转变观念,让每位教师成为经典传承的引路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了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落到实—处,就必须让经典传递者教师认识到“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意义,并成为“国学经典进校园”的示范者和引路人。为此,学校专门成立国学经典进校园领导小组,具体制定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措施,我“”们利用教职工会进行国学经典进校园总动员,要求每位教师做学生的榜样,每人每学期读三本以上国学经典读本,并写出相关的读书心得。为了提高教师读经典的积极性,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教师经典诵读比赛,同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还进行评比,优秀者予以相应的奖励。有些教师还根据不同的爱好兴趣,成立了相应的经典研“”讨小组,其中活动最积极的就是陈少华、王顺等老师组织的老庄文化兴趣小组。由于教师的率先垂范,学生读经典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起来,每天学校经典诵读的声音书声朗朗,悦耳动听。二、确立主题,让孝亲文化成为我校国学经典的特色。“夫孝,德之本也。”“孝”是百善的根源,孝亲文化也是经典国学的基础与根本。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渊源流长,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国学经典进校园与——中华民族的千古传统美德孝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经典教学内容,我校特确立了“孝亲文化”作为我校“”“国学经典进校园的主题,并形成了我校特色的国学引领,孝老敬”亲,家校一体,爱满乡村办学理念。为了让“孝亲文化”“这一国学经典进校园”的主题落到实处,我校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即建一个孝道文化长廊,编一本孝道文化读本,建一个孝道文化实践基地,做一道孝道文化作业,背一篇孝道文化作品,写一篇孝道文化作文。“六个一工程”的实施,使板桥中学的“国学经典进校园”真正做到“看”有长廊,“读”有文本,“学”有基地,“写”有真情。三、依托课堂,让国学经典成为精品课程。为了让“国学经典”成为精品课程,全面保证国学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板桥中学对国学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编写、教学形式和手段等环节都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精心的研讨和充分的论证,并形成了具体的方案。1、课程设置科学严谨。为了让国学经典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我校在课程设置上确立了早上10分钟,早诵经典,晚上20分钟,暮悟经典。另外每周安排1节国学经典课。至于教学文本,我校有必选教材和选修教材,必选教材来自于市统编的《国学经典读本》,选修教材来自于我校校本——教材《板桥中学国学经典读本孝亲篇》。2、师资配备专业精良。“国学经典”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学校特别注重加强对本课程教学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学校积极从语文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从事国学经典教学,并鼓励国学课教师积极开展国学研究,参加市、县、校重要的教研活动,通过不断地校内外交流、探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校本教材的编写也是我校培养教师的有效途径,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板桥中学国学经典读本孝亲篇》,使我校许多教师在国学经典的理解与教学上又上了一个台阶。3、质量检测多元有效。为了促进国学经典教学的效果,我校还把国学经典纳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我校的国学课考试打破一般科目考试的单一化形式,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考查;既考背诵默写经典名句的“死知识”,又考写心得、谈体会的“活内容”。为了保证国学教学的质量,学校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学校、学生两级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