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华夏音乐渊源流传,在这璀璨的华夏音乐中古代歌曲十分丰富。它既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又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见证。古代音乐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音乐的总称。一、音乐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起源于劳动(二)起源于模仿(三)起源于语言(四)起源于巫术(五)起源于信号二、早期的音乐起源于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歌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三、原始音乐是歌、舞、乐三者的结合我们称其为乐舞。当时的乐舞与狩猎、农耕、崇拜、祭祀、典礼等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战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唐代诗人李白曾为其曲填写新词内容主要是抒发作者对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无比同情。借以此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现存最早的《关山月》曲谱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乐谱》在20世纪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词编配入曲调中,以此得以流传这首作品带有北方民歌的风味。旋律进行多用同音反复,显得平稳、深沉。歌词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战争给老百姓们带来的痛苦,以及巨大的牺牲。此歌曲有反战的情绪,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曲调纯朴自然,它惯用同音反复,又配有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它既显示出歌曲的特色,又体现出了歌词的豪迈情调。《阳关三叠》王维的这首诗在谱以琴曲的时候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全曲分为了三段,基本都是用的一个曲调进行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三叠。这首琴歌的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满江红》《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牌之一。现行的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刺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20世纪20年代中,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而得以广泛流传。这首词描述他回忆过去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发出了“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并表达了坚持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和决心。这首词上片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下片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此歌曲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烈。该曲生动的塑造了中华民族人民不甘屈辱的斗争精神,热情讴歌了民族精神。《胡笳十八拍》现存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中,最初见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胡笳十八拍》在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之所有别具魅力,就在于曲作者将西域奏乐器胡笳的悲凉音调翻入古琴之中,使不同的音乐风味水乳交融,意境高远,形象鲜明。第二章少数民族的民歌可分为:劳动民歌(农事、放牧、狩猎、打渔、采集或其他,视该民族的生产方式而定)、山歌、情歌、风俗歌(含婚嫁歌、丧葬歌、节日歌、宗教仪式歌、礼仪歌)、叙事歌、酒歌、舞蹈歌、儿歌等。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分布在北和西北诸省和其它省市。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蒙文”。蒙古族有“诗歌民族”和“音乐民族”之称。1、蒙古族民歌从内容形式上划分主要有:赞歌、宴歌、婚歌、情歌、狩猎歌、牧歌、叙事歌、礼仪歌等。2、从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可分为短调和长调两类。(1)短调: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旋律欢快,结构较短小,如狩猎歌,叙事歌等,例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2)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舒缓,起伏度大,结构也较长大,且多用自由的颤音,有浓厚的草原气息,例如《牧歌》、《小黄马》。《嘎达梅林》《嘎达梅林》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蒙古族长篇叙事歌歌中唱的是20世纪年代末,一位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此曲用了段落重叠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人民对英雄的怀念和崇敬。歌曲建立在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的基础上。全曲节奏舒展音调从容、深沉有力,基本上保持一拍一音调宽广豪迈、庄重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辽阔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