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设计理念】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2、抓住主要内容,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民族的奇特。初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民族的奇特。教学难点:1.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1、课前谈话:介绍一下自己,说说你平常喜欢去哪?为什么?2、今天陈老师带你们去个地方,是哪呢?请看大屏幕。3、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就是毕业于哥廷根大学,我们了解一下他。他与德国什么关系?副板书:1935、19804、1980年重访德国时写下这篇文章,齐读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二、检查预习,初知文意,1、同学们都去预习过课文,这些词语应该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1)指生认读,读对的跟着读,注意的音:脊梁是轻声;形:最难写的字是嫣看各部件的构成。脊的笔顺,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暇是什么偏旁?(日字旁)什么意思?应接不暇什么意思?(“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形容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来表示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2、自由读读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作者两次去德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窗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颇耐人寻味。)3、那你能用上下面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吗?指生填空。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们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人(应接不暇),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三、理解德国的奇丽1、作者先后两次踏上了德国?再次来到德国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2、学生反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3、教师:重点词是什么?请大家圈出来(板书:奇丽、奇特),奇丽是什么意思?(奇特而美丽)。4、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和民族的奇特?读一读,划一划,圈出重点词语,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好了的同学再和同桌交流交流,一会儿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学生默读,教师巡视)5、交流,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说说看,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奇丽?(2)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1)、“花团锦簇”给你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花多而茂盛,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就是“花团锦簇”还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花儿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2)、这么多的花美吗?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看课件出示的几幅图)花的颜色有各异,花的品种不同,花的姿态多样。这就是“姹紫嫣红”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