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工作浅谈来宾市象州县寺村中心校覃春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小学寄宿制学校,如何对小学寄宿学生进行教育给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育人,要学会做孩子们的"家长",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并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家长作为"示范者、引领者、教育者、管理者"的作用,还要给孩子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保证学生在校安全、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结合自己多年来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一、关爱学生,做好学生的代理家长在寄宿制学校里,学生一个星期七天有五天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父母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还多,这样班主任要经常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班主任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给予他们亲情方面的关爱、生活方面的照料、行为方面的支持、学习方面的帮助、精神方面的鼓励等。年龄小的学生越容易把教师当作自己父母的化身。孩子在学校的五天,班主任就是学生的代理家长,把所有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角落。因此寄宿制班主任应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充满欢乐的大家庭,让班里的学生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关心、爱护,互相帮助。特别新生刚入学的那一个星期,班主任要以家长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及时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学生最亲密的人;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谈心,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烦恼、疑虑和困惑;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交往、组织学生之间的交往,为他们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总之,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要让学生感到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父母、同学都是兄弟姐妹,从而培养寄宿制学生的家庭意识,学会尊重、谦让、互助、合作、团结和友爱,让学生快乐、建康地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二、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做生活的强者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包括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寄宿制班主任首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问题。班主任培养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言行负责"、"先自理自立,后自能自强"的正确生活态度,二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件小事,如洗手、起床、叠被子、刷牙、衣服摆放、鞋子穿脱等;三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小到每天起床的洗脸刷牙、洗衣扫地,大到说话行事、与人交往;四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果皮纸屑等。仅仅教会学生生活自理还不够的,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持之以恒的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学习、生活和活动。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既需要班主任时时检查、监督,也需要学生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高素质人才不仅体现在文化修养方面,更体现在生活习惯方面。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活习惯,不仅能促进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使其具备现代社会道德水准、适应和生存能力,走出社会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三、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好朋友虽说严师出高徒,有时班主任的过于严厉,让大部分学生有心事都不选择与班主任说为什么处处为学生着想的班主任竟受到如此的冷落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总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因此学生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话说出来,另外就是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做错事,有时因时间的关系,不问青红皂白,严加处理。其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也有可怜的一面,当他们遇到人生中的一些坎坷和挫折时,也渴望得到大人的指导,可父母不在身边,因此他们需要班主任像朋友一样的与他们沟通。所以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灵相通。要尊重学生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细微变化,使学生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告诉他们:"老师也从你这个年龄走过,我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