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宋莹莹摘要:绘画是最有效直达人内心情绪情感的途径之一,而幼儿是先会画画,才学习文字的,幼儿通过绘画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一幅画所传递的信息自然比语言还要丰富,因此,幼儿绘画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幼儿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幼儿绘画心理发展引导感受毕加索:“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的像一个儿童。”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我们应当尊重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给幼儿发现的机会尤为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一、幼儿绘画发展的特点幼儿绘画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一)涂鸦期一岁左右的孩子,不是有了要去绘画的意图、打算,才画画的。这种绘画,不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是手运动的结果。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属于无目的的乱画。这个时期的孩子,偶尔会把拿在手里的东西当做画画的“工具”,在纸上按压,或咚咚地敲打,这些最初在纸上留下的点、线痕迹就是涂鸦画,而这种淘气的结果,成就了孩子第一次的“涂鸦”作品。这一时期的幼儿固然语言和动作还不很协调、完善,但是他们对绘画却情有独钟。他们十分喜欢胡乱涂画,爱拿他们简单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钢笔、彩色笔等,在他们以为能画的纸、书、墙、桌面等材料上任意涂画,幼儿这时的绘画内容是自己所设想的而不是照物临摹,他们的目的不在于画出与物体相似的形象,而只是借助这种画线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假如问他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回答的与所画出的常常相差甚远,如:“让我想想”、“你说呢”、“我不知道”。这充分表现出幼儿绘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自由行和无目的性。这种绘画表现特征习惯上称为“涂鸦”。(二)象征期孩子两岁的时候,在手眼协调作用下,开始能够画出封闭的圆圈和横向的、竖向的线条,并且画完后,可以用语言,把画中这些圆圈和线条赋予的意义解释说明出来。这时,尽管孩子说“这是丸子”,如果大人说“不是丸子,是面包吧”,孩子就同意大人的说法回答“嗯”。最开始给画赋予的意义,会因为孩子的心情或成人的影响而改变,但当儿童到了三岁,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地去画画,无论是谁,都不会改变他赋予画的最初意义,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孩子就已经决定了要画什么,也是有目的的动手画画的。(三)图式期这是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地观察现实生活,用画来传达各种概念,创造出许多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明显的发展。画面多半是用线条勾出物体的平面二次元(非立体)的轮廓,形象较为完整,并注意用相应的色彩表达。幼儿绘画常从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例如,女孩多爱画花和人,男孩多爱画汽车和动物,太阳则是所有孩子都喜爱画的。幼儿常把感受最深、印象最强烈的部分表现得最大,画得最突出。画中突出的是心里想到的,而不是看到的。画中人常常是一个圆圆的大脑袋,下边是细而短的小腿,手和胳膊又长又大,似乎幼稚可笑,可这正是孩子表达感情和认识的特点,与艺术家的夸张相比,孩子的夸张更自然、天真。幼儿力图表现在自己知道的东西,常常不讲究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如:画房子也画出墙壁里面的东西;隔着衣服画出胳膊和腿;画出吃到肚子里面的食物等。二、幼儿心理发展与绘画表现的关系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都是不同的,有快有慢,有好有坏,然而每个时期,幼儿的绘画作品也是不同的,意义同样也是不一样的,幼儿不同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会画出不同的画面。里德在他的著作《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有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