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敕勒歌》教学设计《敕勒歌》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行避开地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安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敕勒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敕勒歌》教学设计1课前打算:第1页共31页1.精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2.积累相关资料:《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观赏品位。第2页共31页学习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酷爱自然、酷爱家乡的感情。评价任务:1.能够精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2.思索探讨问题:(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方许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第3页共31页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索: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2.课件出示课题。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第4页共31页过渡语:金代闻名诗人元好问赞扬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自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留意音调的凹凸、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留意依据朗读要求仿照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刚好指导评议。第5页共31页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6.全班齐读课文。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会大草原的漂亮风光。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索: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第6页共31页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问题预设:⑴我们望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茫茫)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宽阔无边)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草茂密牛羊肥壮)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自然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第7页共31页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方许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指名读诗歌其次句。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方,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酷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问题预设: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第8页共31页(依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第9页共31页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示意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朝气感、喜悦感、怡然自由感问题预设: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