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文学常识:1、《三峡》选自《水经注》。2、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3、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二、实词解释:1、略无:毫无。2、略无阙处:阙,通“缺”。3、亭午:正午。4、夜分:半夜。5、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6、夏水襄陵:上。7、沿:顺流而下。8、溯:逆流而上。9、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10、不以疾也:快。11、素湍:白色的急流。12、回清:回旋的清波。13、绝巘:极高的山峰。14、飞漱:激流冲荡。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16、晴初:天刚晴。17、霜旦:下霜的早晨。18、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三、问答:1、作者给《水经》作注,主要写水,为什么文章开篇写山?写山正是为了写水,山蓄水势,山高是水流湍急的原因;使峻岭与急流相互映衬,山水相映,写出了三峡的美。2、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什么先写夏季?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3、与三峡有关的诗词名句:①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③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