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说“木叶”》教学设计《说“木叶”》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行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说“木叶”》教学设计1学习目的:第1页共85页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观赏诗歌的实力。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洁化。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教学内容和步骤:第2页共85页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第3页共85页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运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信任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索: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爱的缘由。(特征及缘由)第4页共85页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示意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示意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第5页共85页是碧绿松软的叶子,而是飘舞、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理想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山穷水尽,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第6页共85页木”,就会想到诗中主子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3、思索: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示意呢?比较:“木”和“树”的区分:“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第7页共85页秋之意。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示意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给予了该意象的示意性内涵,假如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四、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第8页共85页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快?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第9页共85页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明确: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绿叶精致。诗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