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陈家小学冯春雨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总结教学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三大方法,虽然不成熟,但却很适用。现我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对低年级儿童大有裨益。我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凳子绕圈,其他学生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地建立了数字5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两得。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参考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上数字卡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地学习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4个桃给她。小鸡也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三、在对比竞争中,紧张积极地学习大量事实表明,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之类的竞赛活动。学生们骨子里都有不服输的脾气,并且有善于表现的欲望,每每这样的活动中总是热情高涨,于是在班上营造了“比速度”、“争第一”的教学氛围。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效率不高,效果还不好,而且无论老师学生都身心俱疲,不利于长效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时,一定要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脑筋,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