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期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补充: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年)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①主要事迹(见课本9页。)②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土地改革)(1950—1952年)1、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2、土改的目的,即废除地主所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解放生产力。3、意义(影响):①彻底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③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余见书21页)。2、三大改造(1953年到1956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六、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1957-1965年)的失误:大跃进(1958年开始)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模范人物:“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七、八、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刘少奇冤案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2、危害:(见书34-38页)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978年、北京。(2)内容:A、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线;B、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C、改革开放的总方针;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农村和城市的改革1、1978年,农村开始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十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最为典型。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见书57页)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成就1、法制建设成就:(1)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2)、1986年《民法通则》;(3)1997年修订了《刑法》。2、民主建设成就:(1)中共与民主党派相处的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2)爱国统一战线;(3)政治体制改革。十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是总设计师。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十五、民族团结的加强: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十六、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1、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社”和“资”两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