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情感与价值: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过程与方法: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及课文1、作家作品: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2、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分为四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记物(《核舟记》)。宋朝人尚理——利用游记进行说理。“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三、研习课文1.录音范读,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2.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1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一)研读课文1、2段(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重点掌握词语“卒”“文”“道”“极”。(2)掌握词性活用,学生解答。①“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②“名”:“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③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是“说清楚”“说明白”。④“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四、讨论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讨论后学生回答)明确:本文是游记,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这两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提问:第一段为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