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情感。2、品味诗歌语言,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设计: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初步了解杜诗的风格及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以品味语言为推手,层层深入,体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杜甫心忧天下的情怀。具体运用以下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讲析法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诗歌的了解还不是很深透,往往只满足于朗读背诵,还不能自觉地从诗歌的语言入手,抓住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抓住诗歌的意象所构筑的意境,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2、体味作品沉郁顿挫的诗风,感受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代学者刘咸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这副对联描绘的对象是谁?(杜甫)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代诗圣,大家对他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的是他的旷远胸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显示他的砭世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流露的是他的悲悯情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慨。杜甫一生,怀才不遇,失意困顿,却有着心忧天下、匡世济民的高尚境界。他用手中的笔记录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让我们进一步走近杜甫,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体味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投靠四川的好友严武,可是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飘泊西南天地间”,顺长江东下,可又病居夔州。这年的重阳节,诗人抱病独自登上夔州1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眺远,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三、吟咏诵读,体情察意。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轻重,把握节奏,读出感情。2、学生个读学生互评,教师点拨。3、学生齐读4、听范读带四、咀嚼鉴赏,领悟诗情。1、通过刚才的诵读感悟,你认为全诗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明确:悲2、诗言志。一首诗要表达作者的情感除了直抒胸臆之外,往往更多地借助意象来表达。在本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悲”?这些意象又是怎样体现“悲”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分析:首联写诗人登高所见,十四字写六意象,语言凝练,描绘出了一幅悲凉凄清的秋景图。①秋风劲急,诗人年老多病,自然使人感到非常冷。联想到诗人的坎坷人生,让我们感觉到这种冷,既有身体的,更有心灵的。②天高旷远,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的叫声令人感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思考:这一联中,如把“啸”换成“啼”或“鸣”行不行?这里,诗人除写出了一种悲凉之外,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悲中有壮,悲中有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④飞鸟,在急风中盘旋,给人孤独无助的感觉,使人自然的联想到了处在艰难环境下的诗人,这鸟,就成了诗人的化身。⑤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形象地传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悲怆的情感。颔联,一句仰视,一句俯视,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无边落木,这是季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