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乡走访民情日志下乡走访民情日志范文通过下乡走访民情,政府人员才能更好地感受乡亲们的境况,下乡走访民情日志范文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下乡走访民情日志范文今日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剧烈要求搬迁第1页共16页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居,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确定先上山走一趟。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原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急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看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第2页共16页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打算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受,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须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肯定要多当心,有什么问题肯定要刚好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整理得很干净,第3页共16页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其次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第4页共16页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急,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爱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假如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当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朝气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第5页共16页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状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当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当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第6页共16页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马路沿线、集镇四周,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当是政府仔细探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篇二:下乡走访民情日志范文10月23日星期三天晴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已到九点了,今日我们的工作安排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体验农活,下午到四社走访农户,并把村里的黑板报办起来。这些也是我昨夜思索良久的。特殊是作为从机关下村的干部下田体验农活很有必要。村委马主任忙于村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