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1200)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情况,辩证思考其历史意义。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高峰,出现了朱熹、张、吕祖谦、陆九渊栻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第一则重点字词:真味:真意数过:厌:得趣:数遍满足领略其中旨趣着意:用心穷:理解徒:仅仅自是:从此【翻译】第一则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读书的方法:主张精读,熟读精思。读书的目的:领会真味,理解义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宁可食无肉,无肉令人瘦,人瘦尚可肥,不可居无书。无书令人愚。士愚不可医。第二则重点字词:寻常:一般情况事已:事后如何:怎么办呢工夫:功夫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合:应该行从小路:顺着芜秽:杂草丛生机:关键【翻译】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