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一、物理习题课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300N的物体提到8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7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2)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二、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一)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二)理论、实际互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8∶40早读课,公园到校的距离是7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Km/h,问老师6∶40从公园动身会迟到吗?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答,从而增强学生的解题兴趣。(三)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积极应用物理公式和定律解决相关题型教师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1(四)注意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6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5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6L的容器能装多少的酒精和8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6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二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五)着重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的方法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555m,以33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212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t?”然后,老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22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