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基本知识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为素材,按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套路,或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第一节武术的产生和发第一节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展一、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一、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为了生存,必须靠群体力量同自然界搏斗。狩猎中逐渐形成了武术套路中劈、砍、刺的技能,这就是今天武术技术的物质基础。二、原始社会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二、原始社会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事战斗技能发展1.氏族公社时代的部落战争2.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斗争3.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戚家拳4.现代军队中特种兵的搏斗术三、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三、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育的一种手段•原始社会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尚书》称之为“百兽舞”。由之后创的有“五禽戏”、“象形拳”。(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近代有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陈式)为现代人最为热衷的健身方式之一。四、周秦以来的武术运动四、周秦以来的武术运动1.商周时期的武舞,庠序中的射御、习舞干戈。2.春秋战国后的“角试”。3.吴、越时期的制剑术,盛行配剑。4.秦汉盛行手搏、击剑等。5.唐朝实行武举制。6.宋元时期的对练,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7.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呈。8.近代,冷兵器的出现,武术运动着重于强身自卫。9.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体育会等。10.新中国武术发展的“五次浪潮”。第二节武术的形成、内容第二节武术的形成、内容与分类与分类一、套路运动一、套路运动•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拳术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象形拳等。•长拳中的“四击”指:踢、打、摔、拿。•“拟形喻势”: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鹤、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太极拳的十三势:鹏、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按时间前后可分为陈、杨、武、吴、孙共五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闾中正、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运动如抽丝,迈部如猫行、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动静有常,势势均匀、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势要圆,毋使有凸凹、心要静,毋使有杂念、用意不用力。拳经总歌拳经总歌((陈王庭)陈王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掤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滚栓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桩根腿。截前押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疑。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一)器械(一)器械•器械分长、短、双、软器械。•枪、棍是长器械的代表,刀、剑是短器械的代表。•棍法主要以劈、扫、戳、挑、撩、拨等组成。(二)对练(二)对练•是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攻防的假设性实战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集体表演(三)集体表演•是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可变换队形与图案,并采用音乐作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四)搏击运动(四)搏击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分为散手、推手、短兵三项。第三节武术的特点和作第三节武术的特点和作用用一、特点一、特点1.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2.具有攻防技击性。3.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内”指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外”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二、作用二、作用1.改善和增强体质2.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3.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4.娱乐欣赏,丰富文化生活少林寺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历史里,除了禅学少林武功也闻名于天下,故有天下武功出自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