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隐私及隐私权的内涵。2、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3、明确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及隐私权能力目标:1、具有辨别隐私与非隐私的能力。2、能自主地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3、运用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及隐私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隐私的内涵是什么?2、隐私权的内容有哪些?三、教学方法:1、基本的教学方法仍然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通。2、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冲突中明辨是非,增强隐私意识。四、教学用具:PPT电脑课件五、教学内容:1、导入:你的日记、短信被父母偷看过吗?父母这样做对不对?(问题导入)学生自由回答。总结:偷看日记是不对的。尽管被偷看人是自己的子女,但自其出生时起即具有独立的人格,他的个人隐私权也受保护。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虽然动机是好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反思: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孩子的隐私,但动机是好的。作为子女,可以通过与父母沟通来解决矛盾并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感悟: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板书课题:隐私和隐私权2、知识链接:(1)什么是隐私?(引导学生分析隐、私两个字,从而确定隐私的含义。)隐:即隐藏,是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让他人介入,或不宜公开,他人不宜介入的事情。私:即个人之事,与“公”相对应,是指纯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即隐私是指公民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或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2)隐私具体包括:(学生讨论回答日常生活中哪些属于隐私的范围,在此期间适当的引导学生,最后进行总结。)私人信息:家庭地址、身体缺陷、婚恋状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3、探讨:漫画现代社会里,随着科技的发展,保护个人的隐私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重要。4、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隐私都需要我们保护呢?(学生回答,引出下面的习题演练。)进行情景练习:情景一:甲深更半夜偷车,小李发现后马上伙同作案。情景二:乙的父母离婚了,小李得知后广为传播。这也是不为人知的隐私,我们也应该对它们进行保护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共同点:甲和乙都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事情。具有“隐”的特点。不同点:甲的行为已侵害社会秩序的行为,乙的纯属私事。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如果他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5、俗话说:“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隐私是丑事”的说法正确么?为什么?(对隐私即丑事的观点进行否定)解析:从隐私的内涵来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隐私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秘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个人的很多方面,如电话号码、身高、疾病、收入、与谁交往等,不可将隐私等同于丑事。人们可能有丑事不愿意别人知晓,因为这些丑事违法、缺德、见不得人,但它不属于隐私,因为它损害了公共利益。6、什么事隐私权?隐私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7、公民享有哪些隐私权?(通过图片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总结。)(1)私人生活安宁权(2)个人信息保密权(3)私人通信保密权8、练习:通过对隐私权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哪些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1)、妈妈以为小红恋爱了,偷看小红的聊天记录。——是(2)、警方窃听犯罪嫌疑人甲的电话。——否(3)、只要是公安局、派出所查个人住宅,肯定不违法,一定要配合——否9、想一想:当我们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1)、运用法律保护隐私权。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取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赔偿。(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面对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上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