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不同的设计,不一样的感觉潘鹤翔背景描述两次听不同的老师执教《老人与海鸥》,设计不同,课堂氛围不同,感觉不同,效果也不同。案例描述第一次是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老人与海鸥》。他在教学这一课时分了四个步骤:一是文路阅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他引领学生在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每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喂------唤------谈------别------念。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这也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二是文题阅读。孙老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把课文题目补充成一个句子:老人与海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写出不同的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三是文眼阅读。这篇课文虽然很长,但是他的主线非常清晰,也就是文眼特别明确,故事内容突出了“情义”二字。接下来孙老师以“老人与海鸥的情义表现在哪里?”和“海鸥对老人的情义表现在哪里?”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感受文采。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那种情义才使得海鸥超出常人想象的举动,感动了所有的人。整堂课充满着一个“情”字:老师深情地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表达,在座的每一位都被文中的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义感动着。第二次听的是王海霞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她没有按照原文的描写顺序进行教学设计,而是把课文中最感动人心的部分------海鸥送老人的场面以图文的形式让学生观察、体会、朗读。然后由果质因,引起学生的注意,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品读感悟出现这一意想不到场面的原因,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义。同时把写也挤进了课堂,让学生以海鸥或老人的口吻给对方写心里最想说的话,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案例反思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人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听完这两节课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篇课文是否适合“由果索因”法?第一次听这一课时感觉学生的情感在一次次朗读中自然地得到了升华,真是真情所至,才思泉涌,学生的感悟、理解特别的深刻到位。如果以先入为主,让学生首先看到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画面,学生的情绪会被调动起来,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此让学生品读感悟当时感动人心的场面,没有前文的情感铺垫,学生的体会还达不到一个高度,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