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民族文化传播思路一、问卷概况与研究方法本研究自拟问卷,主要以河池学院2013年“区培”计划———64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教师培训子项目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的来自河池市罗城、环江、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六县的98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大化县的60位小学语文教师为对象,展开调查。问卷发放一百六十多份收回有效卷158份。这158位教师中有107人是壮族,16人仫佬族,11人瑶族,毛南族1人,水族1人,汉族22人。少数民族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86.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教师参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情况,民族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民族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播方式等情况,同时调查了解了教师们传播民族文化的制约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对东兰县花香小学的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并观察了他们的课堂教学。二、小学语文教师践履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一)教师参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力(1)教师很少参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3]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就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种校本课程。[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成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然而在所调查的158位教师中只有18人参与开发或实施过以本地或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占11.39%;140人没有参加过,占88.61%。而调查“你认为影响本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有效传承的因素有哪些”居于首位的原因教师们认为是“没有专门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来学习本民族文化”,其次是“国家教材里少有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或活动”。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少有主动开发民族文化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只是被动地等待实施开发好了的校本课程。(2)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少有开展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分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性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整合性”以及“活动性”、“体验性”特点,与民族文化的经验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十分契合,最易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3]如语文教育出版社S版教材中就有要求开展“说说你家乡的风俗习惯”、“今日家乡”等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广西河池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以开发利用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本民族文化有关的活动的只有12人,仅占7.6%;偶尔开展的69人,占43.67%;从没有开展过的77人,占48.73%。(二)教师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专业广西河池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否得以开发和利用为课程教学资源,我们进行了调查“您的语文课上利用过本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源吗?”,经常利用的只有29人,占18.35%;偶尔利用的有96人,占60.75%;从来没有用的有33人,占20.8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5]34积极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应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养。而调查数据显示小学语文教师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更多地是处于一种偶然、随意的状态,还没有上升到专业的高度,没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以东兰县为例,东兰居住有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民族气息浓厚,有“三月三”、“蚂拐节”、“祝著节”等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以铜鼓为最大的特色,“天下铜鼓聚东兰”,素有世界铜鼓之乡的美称。东兰又是革命老区,是革命先烈韦拔群的故乡,歌颂韦拔群的山歌《东兰有个韦拔群》曾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播出。这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