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导游词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经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我们该怎么去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三游洞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三游洞导游词1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第1页共25页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第2页共25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觉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终点便是美丽的三层亭第3页共25页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敞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在一楼大厅可以观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下了楚塞楼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第4页共25页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而得名。·天门导游词·大水井导游词红楼导游词·木兰天池导游词·武汉长江大桥导游词在山北,沿石阶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见到“陆游泉”了,陆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边崖壁石缝间,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澄澈因南宋诗人陆游来三游洞在此取水煮茶,饮后味极美,乃题诗于潭边岩石上,而得名“陆游泉”。三游洞导游词2第5页共25页三游洞是宜昌闻名的风景区。星期天,我来到三游洞,首先我望见门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蜀巴荆楚之间有此奇观”下联是“白苏黄而后游者其谁”。今日我就是个后游者。一进大门用青石板铺成的梯子上有很多像宝塔一样的“震旦角石”。据有关专家考证,发觉这是一种古代生物的化石属于软体形,距今已有4.4亿多年了,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沿着石梯往前走我望见了很多摩崖石刻,在三游洞室外耳洞的左侧的石壁上,醒目地存留着冯玉祥将军充溢悲愤和爱国之情的隶书题刻:“是谁杀了我们的同胞父母和兄弟。”这是冯玉祥将军告知我们第6页共25页无忘国耻。顺着小路走下去就进了一个山洞。我首先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的是白居易写的《三游洞序》,它告知我们了公元819年诗人白居易与他的挚友元稹和弟弟白行简一同来游玩此洞,所以白居易就把它叫做“三游洞”,这就是三游洞的由来。走过三游洞,我就来到了至喜亭。至喜亭顾名思意,至此而喜,就是到了这个地方很兴奋的'意思。据说以前葛州坝和三峡大坝还没有建,水直冲而下特别急,古时候的船都是木船,船过三峡的时候就像过鬼门关,到了三游洞这里水就变缓了,船员和游人到了这里都要第7页共25页喝酒庆祝过了鬼门关。再往前走就是张飞鼓台了,那刻着张飞在打鼓,张飞威严凌凌两眼瞪的大大的。站在张飞擂鼓台上还可以望见葛州坝。三游洞你不仅风景美丽,而且有着很多深厚的文化咧!我还要来玩三游洞。三游洞导游词3各位游客挚友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