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1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对书没有爱好人,一次偶然,让我有机会翻开了这本橙色封面书,翻开了,就欲罢不能了。原本以为以这第1页共18页样一个有意境题目命名书,应当展示是一幅唯美画面,然而状况却完全相反,这是一部震撼人心作品,读过之后,我心久久不能安静。《追风筝的人》讲解并描述是一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他仆人哈桑之间点点滴滴,也是阿米尔对哈桑从犯错到懊悔再到去设法救赎过程描述。书中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特点,阿米尔、阿米尔父亲、哈桑阿里、拉辛汗,他们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人性闪光点。从阿里身上,我看到一种忠诚尽职尽责,这在哈桑身上也有同样体现,他对阿米尔少爷爱护,甚至就算牺牲自己生命也坚决果断,这好像已经超越了忠诚这个词界限,这是真正挚友之间两肋插刀,又或许这是这份同父异第2页共18页母兄弟之情本能反应,无论是那种,都体现了哈桑那种人性光辉,一种无私付出。而在阿米尔始终为自己怯懦,自己自私而愧疚时,哈桑却早已宽恕了他,没有再提起以前事,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照片上他照旧笑容绚丽。而这本书主子公,也就是阿米尔,虽然他曾因为太过怯懦,太过自私而犯下一些可能恒久弥补不了错,但他却始终背负着这个罪责,说明他还是一个和善人。在书后半部分中,主要讲解并描述了他救赎自己过程,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兄弟后,懊悔万分,不顾自己生命危急去救自己侄子,这正是一种自我救赎表现。人犯错并不行怕,可怕是不知道自己错了。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第3页共18页深刻,"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获救",人一生难免会犯错,面对这些过错,我们不应躲避,而是试着去弥补,即使恒久都弥补不了但至少一些善行能让自己解脱一点,心安一点。这正是我从阿米尔身上学到,故事最终,阿米尔还在追逐那只人性风筝。读过《追风筝的人》,我从阿米尔身上学到要将罪行转化为善行从哈桑身上,我学会了"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也起先追逐起了那只能点缀我生命,让其大放异彩风筝。《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2窗外的烟火绚烂,鞭炮声还是很密集。在除夕夜里我心潮澎湃的第4页共18页合上了卡勒德·胡赛尼的书《追风筝的人》,我知道今夜很难睡下了。故事发生在三十年前阿富汗,一个饱经战乱困扰的国家,阅读过程中文字所表达的那些温情和悲苦,宽宥与救赎,施恶和抗争,无不让我为之疼彻心扉,那个叫哈桑的仆人之子为了他的小主子阿米尔,到离世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哥哥:为你,千千万万遍!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侨居国美国加州的阿富汗人,同时他也是一名外科大夫。《追风筝的人》是他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他经验了政变后的国家改制,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艰辛的巴基斯坦和美国的流亡之路。已经在美国有着华蜜家庭和胜利事业的阿米尔第5页共18页20xx年夏天的一天,拉辛汗的遥远的电话的呼唤,让他去走一遍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阿米尔爸爸生意的合伙人,第一个把他当挚友的成年人,是在文学道路上赐予他激励最多的人。拉辛汗也洞悉一切真相:关于阿米尔父子种种谎言,背叛和隐私。故事通过12岁的富人之子阿米尔的眼光,描绘富家少爷与仆人之子喝着同样的乳汁,自小就一起成长,情同手足的友情,可是阿米尔因为爸爸定义自己为缺了卑劣的性格而变的敏感,猜嫉,1970年的阿富汗时局动荡、宗教信仰的分歧、民族间的摩擦已经初显端倪,历史大背景下的温馨闲适的富足生活渐行渐远。第6页共18页这些孩子们是感觉不到的:12岁之前,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哈桑玩耍。有时候回想起来,我的整个童年,好像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的夏日。哈桑的心目中阿米尔少爷就是他的一切,甚至他诞生后学语的第一个词汇就是:阿米尔。就是这样的哈拉尔文盲指出了他的写作情节马脚。内心困扰着梦魇的阿米尔,心灵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埋怨、羞愧,他选择了一种卑劣的躲避。他心里面以为这就是一个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