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鲜花和星星》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里的第14课,在教材第90—92页。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精神的凝聚。如何能够做到科学合理、生动有趣地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探究字源,寻找识字规律是本节课识字教学的一大突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鲜花和星星》这首儿童诗为儿童学习优美的语言提供了典范,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体会情趣,提高他们欣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教材分析:《鲜花和星星》是金波先生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夏天地上的鲜花和天上的星星多和美,把孩子带进了美好的大自然。整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时天真烂漫的画面。课文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学情分析:儿童诗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适合儿童欣赏、吟诵和阅读。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刘饶民的儿童诗《大海睡了》,儿童喜欢这样意境优美、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童趣的艺术形式。但是,如何指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并积累内化,仿写运用等能力点的提升方面,还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①指导观察、发现、书写“满”“那”“晚”“数”这四个左右结构字的异同。②采用“图文对照”“探究字源”的方法,学会量词“朵”和“颗”。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①指导学生展开想象,配乐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描绘的“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意境美、语言美。②指导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对课文进行演诵,感受大自然的美好。3.迁移运用积累内化诗歌语言,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仿写诗句。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8个生字。①指导观察、发现、书写“满”“那”“晚”“数”这四个左右结构字的异同。②采用“图文对照”“探究字源”的方法,学会量词“朵”和“颗”。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诗歌描绘的大自然美妙情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激发学生观察、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情趣,仿写诗歌,释放情感。教学策略与手段:创设情境,观看课件,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描绘的意境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1.搜集金波的儿童诗作品。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上学期,我们学过刘饶民创作的儿童诗《大海睡了》,谁能给大家诵读一遍?指名诵读师小结:儿童诗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想象丰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2.认识金波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儿童诗作家与大家见面,和他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出版过十余部诗集,多部童话集和散文集。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3.导入新课金波爷爷给我们带来的儿童诗是——《鲜花和星星》(板书课题,指读课题)(预设:“星”字是后鼻音,第二个“星”读轻声。)【设计意图:通过已学儿童诗的诵读复习,勾起学生对儿童诗的语言凝练和音韵的节奏美、丰富想象创设的意境美、饱满的情感和童趣美的喜爱。调动起学生对新的儿童诗探究竟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二、诵读诗歌,体会语言美(一)通读诗歌1.自由读诗。要求: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连贯,把句子读通顺。2.师范读诗歌。3.指名、集体通读诗歌。(预设:需要重点指导的生字字音:“最”是平舌音;“那”是鼻音;“数”是翘舌音“喜欢”“星星”里的第二个字读轻声。)(二)体会语言美1.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中的鲜花和星星有什么特点?(预设:多、美)作者用了哪个字写出鲜花和星星特点的?(预设:“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