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年级年级备课教师唐伯华审核使用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能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同时指导学生读图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原因。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第一课时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个性优化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区域的存在。请同学们回答:1.你所在乡镇的邮政编码。2.平邑县的电话长途区号。3.某某同学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提问并总结:以上编码和号码代表了我国不同的地理区域。你知道我国共划分了哪几大区域吗?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教师:充满激情,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学习要点1:《同步学习与探究》P1“主干知识”部分学习要点2:《同步学习与探究》P2“主干知识”部分1、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学范围、时间、学习方法等要求。(学生自学时教师可以板出本课的轮廓图并标注本课学习需要的地理事物的代码并巡视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2、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要求自主完成3、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情况合作一、不同的地理区域1、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探究1、根据教材5.1“不同的地理区域”,说出:⑴该图涉及到哪些地理区域?分别属于哪种类型?⑵自己所在的学校分别属于三所学校中的哪一个?2、完成“p2活动题1”。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5.4回答:⑴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⑵完成P5活动题1、2、3。5.1和教材第二自然段,学生了解并回答。⑵学生:思考并各抒己见。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分别回答。教师强调:根据等高线海拔判断地形。3、⑴学生:看课本图5.4并根据教师的板图上的编号以及界限找出答案。⑵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答案,找出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在每组内找一生展示答案。教师总结:A.图中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季风。B.界线B与秦岭—淮河大体一致。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也可以说是气候。C.界线C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所以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地势。D.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它是:①1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河流有无结冰现象的分界线;⑥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大致界线;⑦耕地以水田为主和以旱地为主的分界线;⑧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学生根据下图巩固记忆:拓展应用你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你能分析各位编码表示的含义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整理答案。随堂检测教师提出训练要求(时间、规范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矫正补偿。1.下图是小竹同学对她所生活的地理区域的描述,判断错误的是()A.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不属于行政区域B.热带属于自然区域C.旅游区属于经济区域D.同一地理区域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2.我国的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A.省、市、县B.省、县、乡C.省、市、乡D.市、县、乡(3、4、5题图)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A.AB.BC.CD.D4.确定D与C两大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A.季风B.地形C.气候D.河湖5.B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是()A.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脉B.秦岭一淮河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雪峰山D.大兴安岭阴山一贺兰山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