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观察记录天气教学初探塘沽六幼霍婷变化莫测的气象,是幼儿喜欢的观察对象。他们常常饶有兴趣地收听、收看广播和电视的气象报告,希望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为了满足幼儿这一需求,我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提供了相应的教育环境,并对本班幼儿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科学探究活动。事实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记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幼儿探究性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图表、绘画或各种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以辅助幼儿对实际探究活动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记录活动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表现,我们要灵活运用记录,用好记录,让幼儿学会比较,学会记录,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效的记录不仅能促使幼儿认真观察、思考,帮助幼儿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还能激发幼儿在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尊重、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并养成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良好习惯。为了让幼儿对天气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坚持学做天气观察记录,我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邀请值日生担当“小小气象播报员”并分别设置了“幼儿观察天气记录表”,通过绘画和图表的方式进行统计。为了增加天气播报的趣味性激发幼儿观察记录的热情并结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动手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记录天气的活动。首先,在开展“小小气象播报员”这一环节中,我会让幼儿提前一天关注天气预报,并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将大纸盒做成电视机框架,请幼儿真正的扮演播报员播报天气预报,孩子们此时的反应是纷纷抢着要当播报员,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积极性便充分得到了提高。其次,在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兴趣的同时,也使幼儿更加热爱科学,提高了幼儿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能力;让幼儿通过看、听、说多个角度,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小小气象播报员”这一环节幼儿不仅学会了观察每日天气,还在玩玩乐乐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在记录的过程中,我由简单到复杂,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分别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引导幼儿坚持长期的记录天气变化的数据。一方面,培养了幼儿自主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幼儿体会了数学的应用性。在使用记录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及活动的性质,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要针对幼儿身心特点合理设计,不生搬硬套,不死板教条,不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肌肉易疲劳,因此在设计幼儿记录表时,要尽量使记录操作方便、形象生动。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大班的幼儿可以逐渐使用概括性程度较高的记录方式,如简单明了的符号记录、事物与符号有机结合进行记录等,以加强幼儿对事物与符号的理解。由此看来,以自主创作记录为主的小组合作记录更能满足大班幼儿的成长需要,使之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在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记录天气的方法”这一环节中,记录过程并非是幼儿单向的活动,其问包含着幼儿与材料、同伴、教师之间不断互动探究的学习心理历程。针对这一特点,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一、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如:请幼儿回答晴天可以用什么图来表示呢?幼儿会说到太阳、蓝天、白云等等,以此类推,请幼儿大胆设计阴天、雨天等不同天气的图示,最终,决定用以下几种方案。附图:提供的材料影响着幼儿的记录,让幼儿带着指向性较强的任务尝试探究。这样,在记录过程中,幼儿也会主动地收集各种材料来满足自己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选择并投放开放性、多层面的材料,以吸引幼儿主动发现并探索科学的奥秘。二、在能用天气符号记录天气现象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幼儿利用天气日历来跟踪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并引导幼儿将当天记录的天气现象用天气符号的形式绘制出来,贴在班级的天气日历上,与大家共同关注天气的变化。附图:活动中,幼儿之间一边交流一边记录,很容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