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互联网+,我们的追问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特别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面对“互联网+”时代,教师对于学生的示范有哪些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榜样。一个教师的良好素养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也不等于实践能力;只有具备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得到不断增长,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叶澜教授曾经明确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面对“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创造性有哪些呢?《创造型教师的内涵》一书中提到: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考察判断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性。美国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型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五个原则:1.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4.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日本学者恩田彰则从创造型教师的特征加以界定:1.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和及时给予评价;2.善于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和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3.善于组织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4.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5.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6.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7.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8.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9.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你认为“互联网+”时代,在哪些方面为我们成为创造型教师提供了条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写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面对的工作对象不是物,而是各具特点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有主动性的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就限制了教师的工作方法不能局限在某一狭隘的框架内。这类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也是随着时代、生活地域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师教书育人带来的复杂性有哪些呢?孩子更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网络世界比较复杂,相应孩子也会学习,变的复杂。其实带给老师复杂因素的不是"互联网+"时代,而是现在的教学思想,学习成绩上去了,但是思想道德没跟上。“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渗透,融合,重组,质变。教师专业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唯愿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共适应,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