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第三章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授课时数:1课时日期:设计人: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可由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大小、正倒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要说明实像与虚象的区别,并讨论凸透镜在何情况下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学情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节的重点。学生对实像和虚像的区别难以理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但要注意实验演示和分析。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解决办法自学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策略注意观察和对比、实验体会法。教学资源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屛、刻度尺。板书设计当u>2f时,2f>v>f,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凸透镜成像规律当2f>u>f时,v>2f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当u<f时,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放大镜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并做出大胆猜想。通过引课,让学生产生疑惑,激起学习的兴趣。揭示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3、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5、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生听看,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指导学生独立实验出示提示并指导实验:1、实验前检查实验器材。2、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完成教课书第67页的表格。3、实验中,小组内的同学一定要认真配合。4、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给学生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结论,小组内讨论得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细心认真观察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检查实验效果集体汇报实验结论: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知识点再现,强调重点。2当堂训练填空题:1、凸透镜成像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白屏)。2、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被照物体应放在(2倍焦距以外);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体应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像的位置与物(同)侧,物体应放在(1倍焦距以内)。选择题:1、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焦距5cm处,所成的像一定是(C)A、正立的B、倒立的C、放大的D、虚像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小结请学生说出学习了哪些内容。不同的学生起来回答,互相补充。不仅回顾了整节课,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评价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