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今译问题一、古文今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与意译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直译的特点就在“直”字上,所谓的“直”,就是将原文直接翻译过来,不要去拐弯抹角。因此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成等值的关系。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意译之所以叫意译,就在“意”字上,这个“意”就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意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采来采去的苍耳子,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可怜我惦记那远行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她的爱人不久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见她爱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远方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郭沫若《卷耳集》直译的优与劣: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意译的优与劣: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3、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二、古文今译的方法对换调留增删1、对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2、换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余幼时即嗜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浅薄,不能深远地谋划。3、调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呢?欺骗老天吗?为什么要调?古汉语的一些语序和现在汉语语序不一致,我们称之为句式倒装。在古翻今时就需要调整语序。我们以后接触到的倒装会有以下几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4留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如: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李斯《谏逐客书》)译文这就是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原因。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子·滕文公下》)译文百姓盼望他像大旱时盼雨呀。哪些词要留?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书名度量衡单位专属5、增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邵公谏弭谤》)译文京城的人没有谁敢说话,道路上(相见也只)用眼睛(示意)。什么情况增?古文相对现代文,句子有许多成分常被省略,于是就出现了特殊句式之一的省略句。常易省略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分句省略介词省略(以于)连词省略量词省略删即通过删去无需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经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