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主讲:朱新庆儒道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呢?儒家讲“人道”,道家讲“天道”。儒家侧重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道家侧重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儒家强调锐意进取,建功立业;道家强调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从义利之辨看儒道互补义者,宜也;指我们应该做的事。利者,利益。儒道“义利之辨”产生的社会背景春秋:无义战。战国:邦无定交,臣无定主;尔虞我诈,争名逐利。乱世:见利忘义,重利轻义《论语》十则中,哪一则鲜明的体现了孔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义利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儒家孔子重义轻利《孟子见梁惠王》表现孟子怎样的义利观?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儒家孟子先义后利《老子》五章中,哪一则鲜明的体现了老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义利观?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贼无有。盜思考:1、老子为什么要“弃义”?2、从儒家思想来看,“孝慈”算不算“仁义”?如果算,“仁义”抛弃了没有?如何理解这个矛盾?道家老子弃义弃利《箧》中表现了庄子怎样的义利观?胠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思考:盗跖是个大义士吗?为什么不是?义利观:儒家是主流,道家是补充。请问:儒家的义利观到底有什么不足,需要道家的义利观来补充?儒家强调“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本无问题,但是它太突出“仁义”了。所谓“过犹不及”,太强调“仁义”就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比如被人利用。道家的“义利观”就给儒家提个醒,告诉你别走进死胡同,有些虚的东西,太形式的东西,是可以抛弃的。儒道义利观如何影响后世文人?请从下面语句中选一则作具体说明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④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南怀瑾先生说:儒家如粮,道家如药。儒家思想是主流,道家思想是补充。社会太黑暗时,需要道家思想。个人遭遇坎坷不顺时,需要道家思想。儒道互补的“义利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儒家思想告诉我们,经济要发展,但是“义”也不能丢,道德情操不能丢,我们应从现实入手,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实际途径。而道家思想,教我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保留一片心灵的空间,超脱荣辱、利害,让人生不致太累,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从容淡静、泰然自若。课后拓展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的认识与评价各不相同。比如经常有报道说中国人到国外求学、谋职,不善于表现自己,而这与儒家强调礼让谦和、道家强调无欲不争的文化传统有关。你认同这种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