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生产与环境》授课教师:杨川剑阁县武连七一中学剑阁县武连七一中学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二、土壤耕性三、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四、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是描述土壤孔性的两个重要的物理量。1.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体积分数。2.土壤孔隙类型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毛细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3.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细管孔隙度与非毛细管孔隙度之比以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块状、核状、柱状及棱柱状、片状和团粒结构等五种。3.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为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团粒孔隙培育团粒结构的措施: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采取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二、土壤耕性(一)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切面叫土壤剖面。1.自然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2.旱地耕作土壤的剖面旱地耕作土壤剖面一般也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耕作层:指经常被耕翻的土壤表层,厚15~20cm。犁底层:是受农具耕犁压实,在耕作层下形成的紧实亚表层,厚约l0cm。心土层:是介于犁底层和底土层之间的土层,也叫半熟化土层。一般厚度为20~30cm。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的土层。一般在地表50~60cm以下。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旱地耕作土壤剖面3.水田土壤的剖面耕作层:通常厚12~18cm,多锈斑。犁底层:厚10cm左右,青灰色,也多锈斑,可防止水分渗漏过快。渗育层:是受灌溉水浸润或淋洗影响而形成的层次,厚10~20cm,颜色灰白,夹有少量锈纹、锈斑或铁结核。潴育层:是受水分浸润,含铁矿物水化而显黄和灰色层次,有大量的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潜育层:是由于水温、土温过低,通透性不良,还原性物质积聚而形成的层次。母质层:母质层包括母质岩和母岩。(二)土壤耕性的含义土壤耕性是指耕作时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三)土壤耕性的表现(1)耕作的难易程度;(2)耕作质量的好坏;(3)宜耕期的长短。宜耕期的确定:1.看土验墒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此时可耕。2.手摸验墒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被犁开、抛散,即可耕。(四)土壤耕性的改良改良耕性的措施是:(1)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2)通过对黏土掺沙、沙土掺黏,改良土壤质地。(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4)掌握宜耕期土壤含水量和宜耕时期。三、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来表示。(一)土壤酸碱性1.概念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和OH-浓度比例不同所表现的化学性质,常用pH表示。pH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og[H+]。2.调节①因土选种适宜的作物。②化学改良。酸性土壤通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