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部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960年东京(开封)赵匡胤(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公元959年,周世宗崩,八岁的周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急遣赵匡胤率军御敌。行至陈桥驿,众将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守将石守信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宋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辽西夏吐蕃大理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那时,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更换)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宰相赵普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边镇兵48万中央军9万::他们成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地方割据势力。赵普:“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1: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加强禁军,直接由皇帝控制上述材料反映了宋太祖在集中军权方面的什么措施?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的局面。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材料3: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公元969年10月,宋太祖召集了一些地方节度使来京城述职,并在御花园招待这些节度使,他在宴席上说:“各位都是国家的老臣,而且长期在地方上担任要职,公务繁忙,这不是我优待你们的本意。”当时的凤翔节度使王彦超一听这话,立马跪地说:“臣本无什么功劳,长期接受国家的高官厚禄,现在年事已高,希望皇上能让臣退休。”第二天,太祖就下令所有参加宴席的节度使一律免职,留他们在京城做官阶特别高但无军权的环卫官。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宋太祖、太宗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的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政府还设立转运使,监督地方财政税收。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也易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君臣礼仪的变化宋之前宋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文官出行图影响: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为做官而读书”的观念;也挫伤了武臣的积极性,削弱了国防力量。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你如何看待“崇文抑武”这个策略?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却待遇优厚,行政效率很低。年代收入(贯)支出(贯)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财政收支出现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入不敷出的“积贫”局面。原因:由于北宋官吏数量(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