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用实践驱动创新的车轮VIP免费

用实践驱动创新的车轮_第1页
1/3
用实践驱动创新的车轮_第2页
2/3
用实践驱动创新的车轮_第3页
3/3
用问题的实践驱动创新的车轮荥阳市教育体育局教学教研室孙晓萍来参加国培这几天,听了很多大家的报告,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孙晓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曹一鸣教授,河南师范学院的李帅军教授,刘冬梅教授,王茝教授,左敬亮教授,还有各地的教研员,新乡的魏银光,焦作的刘乐才,濮阳的丁桃红,安阳的赵志勇以及郑州外国语的曹四清老师,收获颇多,我不得不再次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已经多年,表面上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层出不穷。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学生始终笼罩在题型教育、考试教育的阴影下,我们的教学总是专注于解题的步骤和层次,总是强调速度和效率,总是讲究如何走捷径。其结果是数学的面貌越来越失去光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喜欢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虽然考试的分数越来越高,在世界上领先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但数学的高分与学生未来生活的关联度却越来越低。本来,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上述这些现象,可十几年下来,感觉实在是有点难,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文化的、传统的、……,层层叠叠的重压,使得任何改革举措不是变了味儿,就是举步维艰。改革的初衷真的就像是梦,可望、可想、但多少有点不可及,不经历一个“历史阶段”恐怕也难见分晓。这些话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不是,是着急!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心里还燃烧着使命的火焰啊!那么通过这一段的培训及学习,我就在不断的思考,我们的课堂上教学方式是怎么样的呢?现状又是如何的呢?我们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一、接受、启发、探究混合型的学习方式仍是我们课堂的基础我们现在已经听到、见到、用到的教学模式已经多到不胜枚举,需要弄清的是,无论冠以何种称谓,他们都是在接受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这三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延伸、融合发展而来,换句话说,这三种教学方式是我们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性的基础。其中,接受式在教学中长期存在,通过“灌输”实现了知识的直接传导,的确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是不争的事实;启发式出自我国本土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的讲授形成互补,平抑了被动接受的弊端,但弱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探究式泛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围绕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展开的、以学生主动探索为标志的学习方式,但对教师指导水平的要求高,且时间上难于把控,与我们现行的教学体系之间有矛盾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各有利弊,所以才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丰富和多样,不同教学方式的长长短短才能各得其所,形成合力。目前,虽然接受、启发、探究这几种方式我们都已经有了,可问题还没解决,有些事需要进一步琢磨。二、探究式教学方在我们课堂上是弱项,效果不明显。法国数学家托姆(ReneThom)多次强调:“数学的学习应是一个自发探究的过程,如果认为只需通过大量的生硬强记,就会更容易地学到数学,那无论如何是一个可悲的错误。”教学方式的运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们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更替而逐步递进。远了不说,随着多媒体的介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就早已改变了模样。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转型的历史进程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传统制造业不断向高新技术等创新型产业转化,传统的农村正在聚集成一个个新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愿景。将这一历史进程投射到教学领域,就是接受式的空间将逐步缩小,启发式的功能将有所放大,而探究式将被不断提及、催生和拓展完善。这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现实的情况仍然严峻,虽然接受式、启发式和探究式在我们这里都有了一席之地,但后者还是显得无足轻重,探究式教学的推进非常困难。究其原因,就是这种教学方式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当中显得效率低下,远不如从概念出发那么一针见血。再加上考试一般与探究无关,还有谁会在这上面下功夫?本来应该讲授、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融于一体,事实终归是探究性学习踪迹难觅。于是,多样化有了,但其实并不丰富,最需要发展起来的探究式明显是一个弱项。面对历史进程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用实践驱动创新的车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