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多动症行为的成因及矫正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590更新时间:2011-8-13一、实例介绍李明是我班一位男生,胖乎乎的脸,胖乎乎的手,刚接班那阵子我觉得他特别可爱。可是,开学不到一个月,他就让我感到头疼了——课上,他坐不了5分钟就把头埋进课桌,手中还不停地拨弄着什么,老师提醒暗示,他就正襟危坐,过不了3分钟又恢复原样;做作业时,他一面在本子上快速地书写,一面不停地玩着橡皮,双脚也不闲着,晃来晃去;下课时,他东跑西窜,而且经常声嘶力竭地叫喊,还欺负同学,搞得班里鸡犬不宁。在教室里,他永远是胜利者,显得异常威风;可一到办公室,就像蔫了的小公鸡,嘴巴似粘着胶,说话含糊不清,还一个劲地给自己找理由,很多时候让老师感到无奈。二、原因分析老师们怀疑他有多动症,便与家长沟通。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就表现异常,特别好动,曾给他看过医生,也吃过针对性的药物,都无济于事。他一年级开始上课就如坐针毡,还常钻到桌子底下玩耍。可说来也怪,李明虽然上课时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也未好好地听过一节课,但每次小测验都能得个“合格”,老师家长监督得紧,他也能得个“良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章炎智能正常,只是存在着明显的多动倾向。发现李明具有多动倾向后,老师和同学们就给予他特别的关注。如何让这架多动的“小马达”能实实在在地学习,平平常常地与同学相处呢?三、多动症行为的矫正在个体矫正方面,我采用了增强法并与他一起制定具体可行的改正目标及奖励办法。平时多鼓励他的受欢迎行为,如对于他的每次发言、好的作业,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报以微笑和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厉,让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次我与李明一起回家,我表扬他书写特别认真,结果他兴奋了一夜,一连将此事给家人说了三遍,那股认真劲儿一连持续了两天。在集体帮助矫正方面,我召集班干部就如何帮助李明展开了讨论。几位干部共同献计献策,最后,在征得他的同意后,由纪律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和章炎一起组成了“成长小组”。李明与纪律委员同桌,由纪律委员约束他的行为,一有“风吹草动”便加以暗示提醒,使他上课少有开小差的机会,同时也让纪律委员成为李明的榜样;学习委员检查并辅导李明的学习,凡有难懂或不懂的内容都可向他请教,同时做好鼓励工作,打消李明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体育委员负责课间与李明一起下棋、游戏,以消耗他过多的精力,学会正确地“玩”。我们还约法三章:四人小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集体,每位成员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得失。这又给李明的行为进行了纪律性的约束,同时也给了他努力的暗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注重正向强化刺激,李明一旦有进步,则加以表扬;如果出现违纪行为,就引导其进行“自省”,提出下一次努力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小组”合作的要求、难度也不断地提高,李明也渐渐适应了在集体中“规则”地生活,成绩有明显提高,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欢迎。“成长小组”在他身上闪出了耀人的光彩。“成长小组”是近年来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由几位层次不一的学生组成小组,每位成员视小组为集体,在交往、学习中互相约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种组织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为集体着想、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对他(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形成及道德品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上述案例中,我根据李明好动、不安心学习、爱欺负他人等特点入手,在个体矫正的基础上,着力组建一个以优秀学生为主体的“优势群体”——成长小组。在成长小组中,李明的一举一动更多的是代表小组的形象。“我荣小组荣,我辱小组辱”,成员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了一份责任感和内在约束,也有了更多分享进步和成功喜悦的机会。在小组生活中,队员的帮助能使李明将多余的精力合理地消耗,并在合作交往中转移他的注意力,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对他的认识、行为加以诱导、矫正,同时也有教师的正向强化激励及“自省”引导,通过一系列内外因素的作用,逐渐健全李明的个性品质。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