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言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中的表象,经过重组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幼儿期的孩子,其思维时发散性的,没有被外界事物所约束,因此,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促进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想象的发展和思维、言语的关系时非常密切的,通过言语,孩子能获得间接的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此外,孩子也能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小班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比较小,表达及表现的形式并不多,巧用语言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第一,在日常交流中,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自信表达。第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语言活动是比较系统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故事教学、诗歌(儿歌)教学、讲述活动、猜谜语、听说游戏等等。在小班教学中,故事教学、诗歌教学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教师可以巧妙运用这些教学形式,激发孩子广泛的联想,进一步丰富想象力。故事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文学体裁,让孩子理解故事,并且发挥想象,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再创造时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小班的故事以简短、有一定重复性为主,这为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小班故事“糖果雨”,原来的故事比较简单,孩子们很快就熟悉了。于是,我把重点放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方面,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生活中对颜色与味道的理解与认识,大胆想象,进行创编。孩子们非常聪明,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1)哗啦哗啦下雨啦,雨是黄色的。噢!香蕉味的!猴子最喜欢!(2)哗啦哗啦下雨啦,雨是白色的。噢!牛奶味的!宝宝最喜欢!……这种故事创编让孩子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升华,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诗歌(儿歌)朗朗上口、内容简单明了,是小班孩子最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孩子的学习多从模仿开始,逐步过渡到初步的创造意识。仿编儿歌很符合孩子这一学习规律。在诗歌《绿色的世界》中,我鼓励孩子模仿诗歌,把不同的颜色与内容放入诗歌中进行创编。诗歌变成了“黄色的世界”、“红色的世界”,诗歌中的物品,也换成了孩子身边常见的物品,如娃娃、袜子、被子、杯子等等。在儿歌《小兔分糖果》中,我也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还有谁没有来?小兔可以怎样分糖果?借此不断发散孩子的思维,丰富想象力。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毕竟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