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有感九型人格,就是人的性格分为9种。从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开始,到后来的不同性格的形态、特征的形成以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看了《九型人格》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通过对不同型的人格的描述和分析,让人更了解自己,并且让你去学习如何更好的去处理人际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将你个性中的潜在能力挖掘出来。一组性格相同的人,最初可能看上去毫无共同点,因为我们开始只会在意表面的特征,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和个人风格等的差异。但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当接触变多,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会变得相似起来。他们的背景、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目标,甚至包括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以及他们的梦想都变得一致起来。因为,在深层次的性格当中,他们属于一个类型,也就是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论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这九型人格中的某个。九型人格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断地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则情愿原地踏步;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成为人群的焦点,而有些人则非常好斗或具有很强的侵略性;或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乐观、悲观或唯心;等等。九型人格中的每一种性格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但是通常,我们不知道别人的看法,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别人的看法。这样,就会有自己的局限。我们需要走出自己固有的概念,通过一个客观的理论体系去思考他们的想法,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并可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看了书之后,我也在尝试用不同的性格的人的观点去考虑相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想法。其实,每个性格都并非完美无缺,每个性格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这也正是学习九型人格的意思所在:一是可以通过研究自己的性格类型,可以去找到和自己相同性格类型的人,从他们身上获得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从而发展自己。二是可以让我们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让我们感情更融洽,家庭更和睦,工作更有效率。我们常说,要尝试的去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九型人格的分析方法,再合适不过了。学习九型人格需要以下七个的规则:一、必须从真实生活体验里去认识。二、蜕变是痛苦的过程,是不断「放下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的性格型态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必须愿意改变并求上帝不断的施恩,单靠人性的努力终将白费。三、不要因某个特质相同就断定自己是某个型的人。四、避免以自己所喜欢的人格类型来代替真正的类型。五、若有人得分每项差不多,看不出那类特别高分,只有二个可能性、一是这人已非常健康或根本未发展。六、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七、不要为别人贴标签。学习九型人格其实对于我们的幼教工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怎样教育好孩子,这已经引起了所有家长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一直在寻找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可是找来找去,我们最终选择了一个人们最为熟悉的成语——“因材施教”!可是,“施教”人人在做,人人可做,当然有高低之分,而“因材”就很难了。也就是说,很多人都在“施教”,可是相同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自然就大相径庭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不同的孩子虽然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其引发的原因却是千差万别的,用相同的方法去治疗不同的原因引发的疾病,自然只能是“碰碰运气”。因此因材施教,“因材”是关键,是前提,而“施教”则只是“因材”之后的事,是第二位的。怎样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呢?首要的任务是“因”什么“材”,然后才是“施”什么“教”!而判断“材”的标准,这就是“性格”,即九型人格。如果我们能够较好地知道孩子的人格类型,揭示孩子内在的最深层的价值观,就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在追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孩子的性格从九型人格来分的话,大致分为以下类型: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思想型、忠诚型、欢乐型、领袖型、平和型。我们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妨试着根据孩子的人格类型去教育孩子,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完美型的性格——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看法,同时引导他作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观察,避免做事欠缺弹性。对于助人型的性格——孩子容易被误会为“多事”,老师要理解他只是出于关心,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