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遂宁八中李霞【摘要】记叙文是初中阅读的主要文体,在课本中篇幅较多,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重。然而学生的对记叙文的阅读大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文体意识。本文主要从记叙文的文体常识角度出发,进行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关键词】记叙文阅读知识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要读懂记叙文,首先应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它涉及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大意主旨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不同的依据可使段落层次有不同的划分法。如可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可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可按感情的变化划分;可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还可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简单说,划分段落层次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层次大意大致遵循这样的语言格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但要注意概括时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1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在准确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线索脉络后,概括大意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概括记叙文的主旨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如《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其次,要注意记叙的顺序和记叙人称的把握。记叙的顺序多是从关照叙事内容的角度出发。顺叙是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来叙事。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这是大多数文章采用的叙事顺序。倒叙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好处在于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例如《背影》开篇点题,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致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插叙是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插入的事件对情节起补充说明作用,还能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爸爸叫我毕业典礼不要迟到,引起我回忆六年2前迟到的那件事,衬托出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包含着我对父亲的敬爱之情。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交代。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智取生辰纲》中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怎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补叙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使得事件真相大白。记叙的人称则是从叙事的视角出发。记叙文一般多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在记叙文中,是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如《背影》;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这种叙述方式便于直抒胸臆,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第三人称又称“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行文中采用第三人称“他、她”,可使作者叙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一切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置身事外,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如《皇帝的新装》。最后,不可忽视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阅读时要求能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通常我们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1.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故乡》中对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