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低年级阅读技巧与策略》人的一生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尤其是童年精神的储备。爱因斯坦说过,他的成功不过是把童年时的问题和兴趣一直保持下来。储蓄童年精神的途径,有接触大自然,听长辈讲故事,与同伴玩游戏等等,除此之外,最长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有人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读书问题;有人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小学是培养孩子一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从小都不亲近书籍,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他可能一生都会远离阅读。而根据以往经验证实,造成低年段学生阅读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不仅仅在于低年段学生课内外的实际阅读量,还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缺乏阅读指导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一、关注学生对阅读的需求与期待,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以以趣味活动为导,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引导学生健康的读书和读健康的书;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也能得到张扬。1、“抛砖引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选择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书,让学生阅读,他们才会认真地去看书。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产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新生入学识字量逐渐增多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读物中的精彩片段,并且可以结合图画、教师的表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激发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以“你们想知道更多有趣的故吗?”“你们想知道故事结局怎么样吗?”等等引导性的语言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2、“比赛推动”。低年级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不服输,积极上进的特点,教师可多开展与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比赛活动,如每周抽时间进行的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看图说话比赛等,学生为了争取在班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主动地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准备,每次比赛后教师即时点评、反思和发奖状鼓励表彰,以赛促学,在无形中培养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的同时更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面,而学生们也乐此不疲。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阅读的兴趣。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创设有关课外阅读的展示墙,如在“我能行”和“艺海拾贝”等展板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这样,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环境,来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学会写诗,功夫在诗外。”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仅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的训练,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入手,在不断的指导与交流中,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二、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关注故事情节,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生都有对言语的“渴望”和“依赖”,学生对阅读的审美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