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课前独学一、学习目标1.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我能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3.我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建设者所具有的精神。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二、探究交流(一)《白杨》1.从课文1至3自然段知道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知道了戈壁滩有、、的特点。2.爸爸的表情有什么变化?3.读课文5至12自然段,体会爸爸说的三句话,从这三句话中我知道了白杨树的特点。也知道了爸爸的心愿是。4.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知道了。5.白杨树高大、挺拔、秀丽、不畏艰苦、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而爸爸呢?(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不简单?4、静心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建设者所具有的精神。划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读。5、讨论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文中的感叹句又起到什么作用?四、自我检测1.课文讲了()的事。2.白杨的特点:()、()、()。3.仔细读课文,想想白杨在文中象征着哪些人?4.开凿风火山隧道时遇到了、、三点困难。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体现了建设者们、、的精神。五、自学提高背诵《白杨》中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六、拓展阅读阅读《高尚的白杨树》、《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白杨》、《白杨礼赞》高尚的白杨树吴祖光乘坐火车往东北方向旅行时,俯在窗口观望沿途景色,总会看见铁路两旁栽种的一排排笔直的高耸的白杨树。这些树每株都挨得很近,密植成行,有的行短些,有的长些。看到这样的杨树,我总是很感动,由衷感谢那些辛勤的植树人;这么多的树都是一棵棵人工栽起来的,它是使大地绿化、保持生态平衡、造福人民的树。一行行的杨树从窗口迅速地移向后方,看多了我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每一行排头和排尾的树大都比其他的树矮一些,最高的几棵树几乎在每一排树的当中。此外,也感受到,每棵树之间的株距似乎太近了些;我想,假如树与树之间再隔得稍远一些的话,是不是会长得更好些?有一次,同行者恰巧是一位有植物栽培知识的旅客,我把我的想法对他说了。他告诉我:杨树具有一种独特的向上性,它最喜爱的是阳光。由于株距很近,为了争得阳光,它就只有向上伸长;相反,排在两头最靠外的树由于没有遮挡、阳光充足,不需要自己去进行争取,它就不像其他的树那样争高争长,个子矮一些就是这个原因。专家的话言之有理,并且意味深长。我觉得杨树虽然是树,但它有点像人。杨树的性格说明了一个道理:处在同样环境条件里,必须竞争才能取得超越同辈的成就;相反,没有竞争便会失去动力,不思进取,也便无所成就。这一点,树和人没什么两样。然而树和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树单纯、安静、善良,处在狭窄地带,同类之间只知向上拔高,因之得到的营养也就越充足,长得就会更高。但处在狭窄拥挤地区的人去却不是这样子,而是往往使出种种方法,或明争,或暗斗;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妒贤嫉能,损人利己,这是人的本领。树在和同类共处的地方,不管多么拥挤,只知天天向上;而人们却常常打横拳,伤害别人。在过去漫长的困苦坎坷岁月里,我们曾经互相同情,互相关心,团结战斗,克服过无数艰难险阻,走向胜利。今天我们应当团结得更好,互助互爱,与人为善,做出好样来带动比我们年青的后辈一同前进。白杨树的高尚风格,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作家简介:吴祖光现代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曾祖光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有戏剧、散文、政论和书法集约5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花为媒》、《三打陶三春》和《吴祖光选集》六卷本等。戈壁滩上的白杨树郑玉英在颠簸不平、坎坷难行的去往雅布赖的路上,车窗外的茫茫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