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东南镇中心小学袁春莉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有层次性地设计预习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能让学生的预习负担轻,质量高;怎样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快乐的学习、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自课题立项以来,我做了以下工作:一、了解了开展课题的意义、方法及目的。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认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大胆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做有心人,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我还广阅群书并上网搜寻浏览有关理论文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二、发放了调查问卷等等。课题围绕预习的组织,充分发挥潜能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调查的基础上,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了策略研究。我对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了学生预习的习惯、方法、能力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预习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出新的预习组织,充分发挥潜能的课题奠定了基础。鉴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确定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一、精读课文的预习对于精读课文,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搜集、整理的意识。这种预习操作起来较为细致,通过搜集整理、分步朗读、处理字词、思考分析等几个步骤来完成。1、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还有的课文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2、分步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3、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阅读、圈点、查补、划批、积累入手,循序渐进。(1)阅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2)圈点。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上课听讲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查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4)划批。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5)积累。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四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读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