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防教育知识教案熊口管理区八大小学关喻鸣教学目的:通过上血防课使学生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及国家有哪些相关的政策法规;熟悉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感染原因和有哪些危害;掌握怎样预防血吸虫病。教学重点:重点及难点都是使学生明白“不接触疫水就不会感染血吸虫”。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血吸虫的生活史,逐层展开,边讲解边板书,重点讲解怎样预防血吸虫病。血防知识健康教育教案教学内容:一、提出问题:什么是血吸虫?(定义)。一起学习:一般吸虫为雌雄同体,但寄生在恒温脊椎动物的血吸虫是雌雄异体,在分类学上称为裂体吸虫,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血吸虫就是这类,我们所知的有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其中有5种,即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和湄公河血吸虫,致使人畜得血吸虫病。二、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是日本人于1904年在日本的片山县发现而命名,我国目前有7个省(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110个县(市、区)有血吸虫病流行。三、一起学习血吸虫病危害:思考:血吸虫对我们人体有哪些危害呢?1、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奇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消失。单尾、双尾尾蚴都可引起。严重的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2、急性血吸虫病:一般是没有感染血吸虫的人接触疫水后或曾经少量感染的人再一次大量感染后一个月出现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主要是:(1)发热:这是最主要的症状,典型的是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体温温差可高达4℃。(2)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又一主要症状。主要是干咳、痰少,偶可痰中带血。(3)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拉肚子),常带黏液和血液,伴有腹痛。(4)肝脾肿大。(5)其他征象:面色苍白、消瘦、乏力、头昏、肌肉关节酸痛、荨麻疹。(6)血常规检查异常: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急性血吸虫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3、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治疗未愈或轻度的被自己忽略或一次少量感染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一般都无明显症状,主要的症状为:1、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呈间歇性出现(大便时干时稀),劳累或受凉后容易出现腹痛、腹泻或黏液血便;2、肝脾轻度肿大;3、嗜酸粒细胞增多及轻度贫血。4、晚期血吸虫病:一般都是未及时治疗,经过较长时间(5~15年)的病理发展,成为肝脏损害严重的晚期病例。主要有“三多三少”:老年人多、女性多、夹杂症多、儿童少、侏儒少、粪检阳性少。主要表现:(1)胃肠道症状: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下痢病史,上腹部饱胀,大便不规则;(2)劳动力减退,并有低热、消瘦、面色萎黄;(3)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症:肝脾肿大,脾肿大明显,超过腹中线或脐平面,肝硬化腹水,腹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的并发肝昏迷,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白球比倒置,电解质紊乱。(4)儿童可有生长发育障碍。分型: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结肠增厚型。5、异位寄生:脑型、肺型。一起思考:什么人最容易得血吸虫病?不分男女老少、职业和种族,只要接触疫水,人人都容易感染血吸虫。从性别上讲,男女对血吸虫的易感性并没有差别,但各地男女两种性别血吸虫感染率确实存在着差异,那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生产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缘故。在湖沼和一些水网流行区,男性主要从事生产劳动,如经常在疫水中捕鱼、捞虾、打草、耕耘、收获和打粽叶等,接触疫水机会多。妇女较少参加生产,主要是料理家务,相比之下女性血吸虫感染率往往低于男性。但在山区和某些水乡小镇,男性多从事副业,女性则经常在疫水中洗衣,这类地区女性血吸虫感染率高于男性。从年龄上讲,在一般的流行区,5岁以下的幼儿接触疫水的机会较少,因而感染率较低。5岁以上的儿童渐渐喜欢在湖边或河、沟边戏水、游泳,感染率迅速增加。10岁以后因逐渐参加割草、放牧、捕鱼虾等生产劳动,同时,戏水、游泳者更多所以血吸虫感染率上升更快。成年后因全部投入农业或渔业生产,经常与疫水接触,血吸虫感染率也就高。老年人因身体衰弱,体力减退,在田里或水中的劳动次数大大减少,接触疫水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就职业而言,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