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须要仔细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开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庸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庸读后感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第1页共62页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化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才智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简单,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高校》,有许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简单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协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第2页共62页‘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相互谅解、相互关切、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第3页共62页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驾驭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高校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第4页共62页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楚,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尝《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才智、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第5页共62页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读后感2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慢慢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第6页共62页《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给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化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化思想。第7页共62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事实上把全部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