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启蒙教育。下面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发创新的潜能,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通读课文,然后让一个长得比较瘦小小女孩穿上一件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火柴,从教室外走进来,边走边说“卖火柴啦,谁买火柴,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引导同学们进入旧社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情景中,然后再理解这篇课文,并鼓励学生思考,如果现在你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以后你将怎样支持希望工程?等等。我认为在这种畅所欲言的情景中,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二、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任何科学的发现、发明,任何理论、学说的创立和创新建立都是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所以富有启发性的疑难问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培养求异。例如,在将《新型玻璃》一课时,学生读题后,我启发他们: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马上就举手质疑:新型玻璃是什么样?有什么用?既然是新型玻璃与我们常见的玻璃就一定不一样,不同在哪儿?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质疑习惯就渐渐养成了,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三、发挥想象,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知识是创造的基础,而想象是知识进化与创造的桥梁。所以光有知识没有想象是无法进行创造的。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学了《坐井观天》问:“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巧”,巧就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创新的渴望,而不是机械的重复课文内容。同时他又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的发现、创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标本立异。四、求新求异,形成创新意识核心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求异是创新思维的重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如:对于“飞蛾扑火”这一词,传统认为是自不量力、自取灭亡,经过启发,有的同学却认为飞蛾是飞向光明。如果长期坚持这样有意义的启发,引导学生,对学生的观念、见解多加鼓励,创新意识就一定能开花结果,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