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案到教学设计:中学历史备课的趋向探析①——阅读20年《历史教学》杂志有关文章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墨父(本文发表于《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3期)任何教学进入课堂前都必须进行有关的准备工作,这种工作一般称为备课。20年来中学历史学科的备课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般称写“教案”,现在一般称进行“教学设计”,有的地方也叫编制“教学案”、“导学案”、“学案”等,名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的变化。《历史教学》杂志是一份非常著名的中文核心期刊,特别是2007年后拓展创办的中学版更贴近中学历史教学,持续阅读其中的文章可以深切感受中学历史教育界的思考与探索的历程。从1992年第1期到2012年第9期,20年来《历史教学》杂志共发表与课时备课直接相关的文章约为110篇,其中“教案”31篇,“教学实录”11篇,“教学设计”41篇,“教材分析”、“教学案”等其它形式共27篇。最后一篇“教案”是1997年第12期吴京远的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教案》,第一次出现“设计”字样的是1992年第1期朱尔澄的文章《〈唐玄宗的评价〉讨论课的设计思想和教案》,第一次使用“教学设计”名称的是1993年第8期隋清钧的文章《〈西汉的兴盛〉一课的教学设计》。2009年第9期,杂志社主编任世江先生撰文倡导备课文稿使用教学设计。大致说来,以新课程改革为界,之前以“教案”为主,之后的以“教学设计”为主,之前的部分文章虽然冠之以“教学设计”的名号,其实还不完全具备教学设计的思想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过去的教案和现行的教学设计,既可以体会到中学历史教学备课已然发生的历史变迁,也可以感知中学历史备课必然走向的发展前景。一、教学视野进一步走向开放多元先看一份1992年老教案的板书设计和教师讲述摘要:标题:秦统一六国[1][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师问: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到底鹿死谁手?[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2、秦灭六国的经过长平之战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中央政府3、地方政府:郡——县三、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四、焚书坑儒五、秦与匈奴、越族的关系1、匈奴的崛起和秦长城的修建2、越族地区的开发六、秦的疆域[小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阅读这份教案,会发觉上个世纪90年代时教师的教学思考、取材和表达均没有跳出中学教科书的框框。从板书的大小标题看,教学思路完全遵照教科书的编写路径,从历史背景到过程,再到巩固统一的措施,平铺直叙,没有一点儿变化。这一课的中心问题本应该是“秦统一的举措”,准确的说教材标题没有抓住要领,结果教师照抄课本的标题,“依样画葫芦”,跟着跑偏道。再从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摘抄教材语言,至多将其置换成“是什么啊?”“怎么样啊?”等一些简单机械的问题。偶尔增加了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也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用间接语气进行了转述,学生无法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感知那个时代历史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视野就是教科书,教学就是教“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这就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历史教学的视野一下子放大了,教科书之外的历史文献、互联网、影视资料、历史遗存等等都纷纷进入了历史课堂,成为教学的资源。刘晓华把网络上有关英国国家图书馆、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巴黎卢浮宫的资料和图片整合起来,以浪漫之旅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近代西方的文学艺术。[2]李树全用两份“国书”(1792年马嘎尔尼所带英王乔治三世信函和乾隆皇帝的答复)和两张“礼单”(英使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礼单)对比分析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差异。[3]在广泛引进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史学观点的理解也逐渐有了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