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姜祥义2016.12什么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才是有意义的?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下值得研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看出,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在当前不少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应用传统“五步”式(复习—呈现—讲解—练习—布置作业)和“3P”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必须指出,“费时多,效益低”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这种现象的结果若要依据加涅的学习结果理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言语技能、智慧技能等方面均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一节课结束当离开书本时,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做到用英语简单复述,不能将书本语言真正转化为生活现实语言。究其原因,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上。其一,教学目标缺乏导教、导学和导测评性。其二,教师设计的语言实践缺乏任务性,学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准备不充分,同伴互助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其三,语言实践练习方式单调、机械、重复,学生感到腻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日益降低。其四,语言活动缺乏真实性,假交际或伪交际活动点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感觉到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势必造成学生无感可发,无言可抒的局面。为此,笔者结合本身教学实际提出,要使语言实践活动有意义,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方面:一、教学目标追求具体、明确,有一定的测评性早在1962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杰(Mager,R.E.)提出过教学目标中应设计具体的行为目标(behavioralobjectives)或称作业目标(performanceobjectives),并指出行为目标的第一个要素是指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行为目标强调的是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在好多教案中,我们看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十分含糊、笼统,就词汇学习,有教师仅写“教会学生5个单词。”这是一种含糊的说法,不能给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指导。若改用行为目标的陈述,则是:正确拼读所学半日调并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情景至少造出三个句子。这样的目标较为具体,也有可测评性。先举一个词汇教学的例子。比如,在教bus一词时,我们必须要引发出的相关名词只有driver,busstop,ticket等,但这些对学生灵活运用词汇方面显得明显不足。这时,就要选择与bus“息息相关”的其他单词与之搭配(collocation)。要想到的应是与之搭配的形容词,还有其更重要的用法是动词搭配。教师应设计出下列图表:catchgetMissWaitforTakeearlyfirstnextlastnumber13/24/etcbus通过如此练习,教学目标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开阔了学生的词汇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为进一步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打好了基础。再来谈谈阅读教学。人教版教材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大题的“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练习,但部分教师仍采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式教学,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偏少,学生的阅读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笔者不想给阅读教学进行全程分析,只是建议每教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实践语言的机会。试举一例,《新概念英语》一、二册短小精悍,特别适合中学生练习、实践,是引领学生体验英语的好教材。如第一册第77课,terribletoothache(要命的牙痛),课文以对话形式呈现,可读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背诵课文可谓“小菜一碟”。但这是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回答是否定了。Ellis等语言学家曾说过,学习语言包括三项内容,即“背诵”(learningbyheart)、“习惯养成”(forminghabits)和“运用规则”(acquiringrules)。不可否认,教师在前两项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第三项上做得有点“力不从心”。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