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唐代文学的繁荣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诗的分期问题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题材丰富,手法完善,风格多样散文取代骈文的统治地位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短篇小说的成熟变文对白话小说和讲唱文学影响深远。词的出现为宋词的发展奠定基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国家统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经济的繁荣。统治者重视与提倡。科举取士,诗人地位的转移。思想文化气氛活跃,其它艺术形式影响文学本身发展规律。唐诗分期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开元初(713)盛: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初(766)中: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太和九年(836)晚:文宗开成元年(836)至昭宗天三年(祐906)对于唐诗演进过程的描述---“五唐说”和“四唐说”。五唐说最早始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勾勒出了唐诗流变的基本轮廓。元·杨士弘编《唐音》一书,提出“初、盛、中、晚”四体。高棅《唐诗品汇·总序》:“有唐三百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从此四唐就不仅分体,而且成为唐诗的分期。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初唐诗坛的第一个阶段初唐诗坛的第二个阶段初唐诗坛的第三个阶段陏代文学隋代文学作者由北齐、北周旧臣和由梁、陈入隋的文人组成。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诗风变化。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作品显示出南北文学合流的新气象。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的边塞题材的诗歌贡献尤大。(写征人思妇)隋炀帝的乐府诗类于南朝民歌,描写清丽明净的江南风物。初唐诗坛的第一个阶段初唐第一个十年主要是贞观年间,主要的诗人有李世民、虞世南、魏征等。1文学观:文质并重。理论:魏征《隋书·文学传序》“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这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合南北文学之所长的主张,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一个好的思想基础。2实际创作以追求绮丽为主。没有把理论主张付之实践,没能摆脱齐梁余风的影响。虞世南等人所编的《北堂书钞》、《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虞世南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百药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上官体《旧唐书·上官仪传》:“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麟德元年,宦者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归纳了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代表了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它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度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八对:1、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2、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3、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4、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信。5、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若眉。6、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升花。7、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8、隔句对:相思复相异,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烟壑深濛。《入朝洛堤步月》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三月曙,蝉噪野风秋。王绩初唐的前五十年,诗坛“鸾凤齐飞”,充满华靡雕琢的诗风。王绩是带着山野泥土的气息,默默耕耘的诗人。绩尝躬耕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