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设计思想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合理的加以应用。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培养学生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领会对比和引用数字的方法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明、准确的特点。3、情感与评价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展示罗布泊过去与现在的图片;地图册上查阅罗布泊的位置;讲解关于罗布泊的有关传说。四、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五、教学难点:1.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2.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六、教学准备学生:1.在地图册上查找罗布泊的位置、地理书上查阅有关罗布泊的地理环境。2.预习课文理解并识记文中的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网上下载有关罗布泊的图片和资料。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5年6月17日,青年探险家余纯顺试图在夏季徒步穿越干枯的罗布泊。罗布泊地区炎热、干旱、缺水、风大吸取以往穿越者失败的经验,在这之前余纯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不料进入罗布泊的第二天就因酷暑而脱水身亡。6月18日上午,救援人员从直升飞机上发现余纯顺的遗体仰卧在帐篷之中。随身携带的饮用水,食物等都未用完,对于余纯顺在水、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为何突然脱水身亡,这又给我们留下一个不解之谜。像这样的谜还有很多: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1950年一名解放军战士失踪,事隔30年后,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发现了他的遗体;1980年6月17日,著名的科学家碰端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1995年夏,米兰农场3名职工乘一辆吉普车去罗布泊探险在失踪。那么罗布泊以前就是这样吗?如果不是,哪又是什么原因使它变成现在这个让人谈之色变的死亡之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看看是否能够解开这个谜中团。(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2.词语释义: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吞噬:蚕食、并吞。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三)紧抓课题提取信息1.从课题我们可以了解哪些情况?(1)“仙湖”一词告诉我们罗布泊过去的景色一定十分优美(2)“消逝”一词告诉我们罗布泊不会再重现,还告诉我们作者很惋惜。2.读完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1)罗布泊消逝以前是什么样子的?(2)罗布泊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谜团(3)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变成这样的?(四)速读课文筛选信息1.学生带着思考速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法筛选关键语句思考:(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2)是什么原因使它变成这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这样的悲剧还有哪些?(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作本文的,又想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什么?讨论归纳:(1)罗布泊过去: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2)罗布泊现在: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3)青海湖和月牙泉(4)直接原因:“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