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一﹚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一﹚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二﹚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外患﹚1.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马关条约》的签订2.甲午战后,欧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销售到国外,获取利润。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投资以获得高额利润。B.表现:a.争做中国债主,借款给清政府,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b.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借以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c.纷纷在中国开设银行。②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掀起瓜分狂潮。A.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B.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③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A.内容:“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③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A.内容:B.实质:分享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C.影响: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三﹚甲午战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1.原因: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②向列强还款、天灾等所引发的财政危机。2.清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及结果①措施:②结果:成效甚微,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初步发展的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的倡导。③.清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2.表现:①代表性企业:②商办厂矿企业的数量及资本额。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阻力: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五﹚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概况:①早期改良思潮A.产生的背景: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B.主要内容:C.特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实践。②康有为的变法思想A.概况a.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b.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系统阐发变法理论。B.特点及评价B.特点及评价a.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b.评价:一方面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采取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不敢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2.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思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联系: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相同点: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爱国和进步的不同点: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前者未付诸行动;后者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民族危机的严重: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甲午战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剧。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