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早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几乎成为不言自明的常识。目前,它不仅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且也成为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幼儿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办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构成教师素质诸要素中,师德处于首要地位,这已被全社会所公认。当前,探索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富有时代特色的幼师师德建设实践模式,已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认识,以就教于同仁。当前,幼师师德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探究和澄清师德的内涵和外延。师德建设于教育、于精神文明建设,于民族强盛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二是在幼师师德建设的操作设计上,侧重于对教师的号召要求,侧重于教师的自我提高和修养。如认识教师的职业使命,继承师德优良传统,树立社会主义新师德观念等。从幼师师德的建设的实践角度看,上述成果是师德建设的必经阶段,但幼师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价值取向理性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仅以提高其认识,端正其态度,提高其道德水准,并不是根本的出路。首先要指出的是,师德建设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教师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需要的,但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即人的社会性却是最根本的。幼儿教师要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就需要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指导我们事业前进的邓小平理论和在其指导下的伟大实践。幼儿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平。因此,我们做幼儿教师的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幼儿以楷模之影响。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到文明、礼貌,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有耐心、不急躁,谈吐文雅,朴素,活波大方,端庄、整洁,诚实有自信,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对待孩子不体罚,不变相体罚等。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从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罚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有教师认为: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而羞辱孩子,不仅伤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产生害怕的感觉,甚至是排斥来园上学等。而威胁孩子的行为更是让孩子产生了反感心理,表面上孩子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孩子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是师德问题,是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修炼高尚师德。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努力实践着。对天资聪颖的孩子,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品格意志;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我用爱心、耐心铸成一把钥匙,寻找他的自信,打开她心灵的窗户;对生病的孩子,我更是少不了关怀、探望……记得我班有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孩子秋秋,刚来幼儿园时,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会,且样样没兴趣,跟她说话,她永远都是点头、摇头。一年来在她身上倾注了我的爱和我的教育,我时刻都在关注她。为了培养她的自信,我开始鼓励她自己独立做事,有时我心里确实会有点儿着急,但理智告诉我,我这当口一批评,她会更不知所措,所以对秋秋,我必须具备了五心:爱心、耐心、关心、信心、细心。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她终于有了转机,她开始轻声讲话了,面对她每次小小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她对自己更有信心了,说话的语气也壮了,现在的秋秋活动时还常常举手发言了!是什么力量使他转变的呢?让我大声的告诉你们吧!那是爱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在工作中,我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真正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和孩子一起生活、游戏、学习,带领他们走出幼儿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我成了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和玩伴。我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